攀枝花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崇义县职业中等专业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结奇葩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丸说明书

崇义县职业中等专业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结奇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文化也是一座校园的灵*。*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健康向上、奋发有为,思想得到净化,步入健康的成长轨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崇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以育人为本、文技兼修、彰显特色、争创一流为办学宗旨,以崇德、精业、笃行、至善为校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有了这股源头活水的不断涌入,学校发展步入了崭新轨道。


集思广益


因材施教


2011年9月,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新大楼、新场地、新设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如何把这座新校园赋予人文内涵,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新课题。


好学校不在大楼,而在全校师生的健康向上的精气神和社会的满意度。崇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洪梅对该校的建设寄予厚望,而她指的精气神正是包含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关乎每位师生,让全校所有人都参与谋划,无疑可以达到集思广益,汇聚人心的效果。为此,学校从2011年11月开始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文化作品,包括:办学宗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建筑冠名等等。


人人齐心,其利断金,不到半个月时间,经全校2000余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集该校全体智慧的征集活动取得圆满结束:以育人为本、文技兼修、彰显特色、争创一流为办学宗旨;以崇德、精业、笃行、至善为校训;以文明守纪、乐学善教、活泼和谐、团结进取为校风;以乐教、勤教、善教为教风;以勤学、善思、苦练、精技为学风。


大方向确立了,该校又在因材施教上下足了功夫。学校组织起特长生和对某一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分组活动,模具设计评比、点钞大赛、书画作品展览、电脑页设计等等,让学生各得其乐,各有所获。学校还精心策划一些联谊活动,把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请进来,与学生零距离地谈理想、谈创业,让学生切身感受创业的艰辛,分享成功后的喜悦。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社会生活,该校主动与乡村社区联系,使学生的文艺节目走上群众的大舞台,既培养学生逐步认识社会、主动融入社会的思想意识,也使该校的社会形象得到很好的展示。


以德塑人


润物无声


崇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现有在校学生2000余人,开设了模具制造、应用电子等8个当前较为热门的实用技术专业。


学生上职业学校,大多奔着掌握一技之长而去,品德修养曾一度被一些学生忽视。然而事实早已证明,品德的塑造能够使学生用技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学生本人也将终身受益。为此,我们的校园文化以品德修养一以贯之。该校校长陈飞虎在接受采访时说。


毋庸置疑,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学科教学形式可收育人之效,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主要宗旨在于创造一种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学生。走进学校校园,学生目光所致,皆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在学校走廊、楼梯口等地方都能见到中外文化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名;在教室门外,都有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和水墨画;食堂有倡议节约的温馨提示;宿舍有生活节能、预防疾病的小常识


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以及2011年12月创刊的《崇义职中报》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笔者了解到,该校按学期或学年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对学生心理进行定期疏导、指导;校园广播站利用它针对性强、教育形式灵活的特点,刊播学校的好人好事,学生诗文创作,进一步规范了学生行为,丰富了校园文艺;《崇义职中报》及时刊发校园动态,开辟文艺园地,每半月刊印一次,师生人手一份。


这些细节如同跳跃的音符,最终汇成一首动人的乐章,伴随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在这里不仅能够学到技艺,还涵养了品德,培养了兴趣。2011级文秘专业学生杨诚说。


菁菁校园


成长苑囿


崇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先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帮助青春期少年解疑释惑。经过一段时间文化建设的带动,整座校园充满了健康向上的青春气息。


该校副校长朱耀*介绍说,刚入学的学生迷恋上、打游戏的现象特别严重,致使部分留守孩子像脱缰的野马,大有一去不复返之势。如何挽救、帮教这些迷途的留守生?除老师、家长及时采取对策之外,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站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谈危害、剖析隐的根源,并就怎样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双休日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引导,让孩子们在广播站这个平台上倾吐、交流心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会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将他们推荐到学校各类协会或兴趣小组中去。


学生家长陈晓林孩子就读于该校,他对孩子迷恋络游戏也不计可施。现在,他的孩子远离了不良嗜好,重新回到课堂,还是书法兴趣小组的活跃分子。陈晓林曾深有感触地说: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父母的唠叨和叮嘱。孩子吃住在学校,父母该说的少了,学校创设了唠叨和叮嘱的机会,弥补了父母言教的不足。


学生乐学,教师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该校*治教师张晓琴坦言,学生思想品德和特长得到了提升和发挥,所有教师也随之感到了压力,这种压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化作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动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素质要提高,教师也应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方面做得更出色,必须提升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这从根本上转换了教师事不关已、消极厌教的旁观者角色。


师生双方都紧紧地贴在校园文化的磁场里。校长陈飞虎说:校园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赋予了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养生保健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