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1,我们一起走过31536000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

暮去朝来,岁月荏苒;光阴似水,岁月如歌。在拼搏与感动中,我们即将挥手作别满载收获的年。


  感谢这一年的努力,这是41万东区儿女勇担使命、筑梦前行的行动实效。


  感谢这一年的收获,这是41万东区儿女用辛勤汗水浇灌而来的荣光硕果。


  更感谢这一年的温暖,41万东区儿女奋进新时代,感动常在,关爱常在。


  年,我们一起走过、众志成城。


  年,我们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红色引擎赋能城市基层治理


  年,东区以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为重点,深入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示范体系建设,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小区试点,不断深化“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基层党建体系,推动符合条件小区成立小区党支部个,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86.14%,以红色力量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坚持党建引领“放大”基层治理效能。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它能记录所发生的一切,将点点小事连成串,就成了了不起的“大事件”。


  年11月24日,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日子,但对于炳草岗街道湖光社区甘露园小区的居民来说,却是舒心生活的又一时间见证窗口,因为这一天是小区实行自治管理10周年的好日子。


  甘露园是年建成的居民小区,面积平方米,有7栋居民楼,共户、余人。以前小区拖欠水电费10万元,路灯、楼道灯全部停电,垃圾成堆,车辆乱停放,绿化带杂草丛生,小区环境脏乱差。


  年11月24日,在湖光社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小区的退休人员“五朵金花”陈晓玲、代德敏、李克碧、李妍媚、刘蓉接过了这个重任,成立了甘露园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并率先在湖光社区推出“三网四心”工作法。“三网”即组建共产党员先锋网、居民自治网、物业管理网,“四心”就是用心倾听、耐心讲解、细心去做、热心服务。


  甘露园小区自治管理模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多次来调研,并对小区环境进行投资改造和升级,进一步提升了甘露园小区居民们的幸福感。


  其实,甘露园小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只是湖光社区党委开展“党建引领小区自治”的一个缩影。


  小区自治管理主体就是社区的细胞,只有细胞激活得好,整个社区“机体”才能治理和发展得更好。为此,湖光社区党委多次开展小区自治“微讲堂”活动,将其作为小区治理的经验交流平台,引导居民为小区自治管理积极建言献策,“共育优良环境,共建品质小区,共享美好生活”在湖光社区已蔚然成风。


  截至目前,东区共建成62个平安智慧小区,累计形成“党建红+公安蓝”、“”工作模式、“三线精神”引领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模式等10余个城乡社区治理特色品牌。“双报到”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并签订为民办事承诺,从服务群众小事入手,主动认领困难帮扶、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社区公益等服务项目项。44名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员担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委员,为城乡基层治理献计献策条,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带头作用发挥显著。建立“街呼区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实行“一个号码管服务”,今年累计办理民生政务服务热线案件件。


  ——探索“三跨三联”,打造“东区样本”。


  “社区组建了一支‘新源义警’,协助民警辅警和社区工作人员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救助群众、安全教育、纠纷调解、文明劝导等工作。”7月15日,东华街道新源路社区居民卢女士感慨地说,当群众有了操心事、烦心事时,“新源义警”总是在第一时间将其化解为舒心事。卢女士所说的“新源义警”,其实只是东区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年6月,攀枝花市东区列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地区。东区结合自身工业城区特点,着力探索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东区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探索建立跨部门联动共建、跨区域联动共治、跨领域联动共推的“三跨三联”模式,打破部门职能条块分割、碎片化分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东区样本”。年,东区治安案件发案同比下降63.4%,成功上榜“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


  炳草岗街道望江街社区辖区面积0.7平方公里,驻有机关事业单位9家,企业家,个体工商户余家;居民楼栋,居民户,常住人口1.6万余人。社区“地少人多”,经济实力较强,公共法律服务的供给与社区的组织融合、情感契合、资源整合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望江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汪渝琦介绍,社区根据自身特点,主动在东区探索把公共法律服务融入基层网格,以“1+1+4”模式创新服务举措,即搭建“1”个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辟“1”条普法服务新路径、实现“4”项市域社会治理基本职能,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望江街社区以“建设法治社区,共建和谐家园”为宗旨,积极落实“村社法律顾问”制度,把公共法律服务下沉网格,设立“星期一法律服务日”,邀请律师“坐堂问诊”“登门巡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务。


  全员创文温暖英雄城市


  东区作为攀枝花市的主城区,东区区委、区政府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担当好创文主战场、主力军、主阵地作用,为全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东区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压实责任;精准对标,查缺补漏;强化专项整治,确保工作实效;督导有方,整改有效;志愿服务,入户宣传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创文工作的开展,一个个鲜活实例也一次次温暖着这座英雄的城市。


  ——党员干部下沉基层,“走心”书写城市文明新答卷。


  点滴善举,恰是城市文明之美。


  “您好,闯红灯是不文明且危险的行为,请您等候绿灯亮起时再通过。”“老人家,还有4秒钟就变红灯了,麻烦您等一等哈。等下一次绿灯的时候,我再扶您到马路对面去。”10月25日17时30分,在花城中街下十字路口值守的志愿者王洪章对市民说。


  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在东区重要交通路口处,全区各级文明单位干部职工和余名志愿者们就会身穿志愿马甲、手执劝导旗准时出现。他们风雨无阻,礼貌劝导市民文明出行,传播文明理念,助力城市的底色更加鲜艳。


  东区开展上门入户宣传创文知识,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区40个社区、51个包保单位累计开展创文集中宣传30余次,累计开展入户宣传余次,发放宣传资料余份,受众人群达25万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余条,已着手解决问题余个。


  我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社区凝聚“双报到”党员的力量,累计清理城市主次干道、居民小区乱贴乱画等城市牛皮癣0余处;检查规范检查电动车停放地余处次,劝离占用人行道、消防通道车辆60余台次;清理占道经营和流动摊点余个;规范坐商不归店余家;清理破损、陈旧户外广告余处(次),条(横)幅余条,清除小广告余处(张),制止散发小广告行为20余人次等。


  ——3万余中小学生同心助力“创文”。


  文明,是城市最美的风景线。“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则是“创文”中最娇艳的花朵。


  东区教体系统在“创文”工作中上下联动,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及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3万余中小学生更是争做文明人,抢做文明事,处处尽显“创文”风彩已成为一种常态。


  


  东区教体系统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东区区属学校创建“我们的节日”活动示范点2个、省级文明校园2所、市级文明校园19所、各学校建设与校园环境相融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25处;校园内处处可见“讲文明树新风”“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公益广告,大力营造氛围,着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


  ——外卖小哥狂追百米刹住溜车勇救两娃。


  9月20日21时30分,“外卖小哥”王世祥经过金瓯沃尔玛路段时,一辆黑色小汽车的驾驶员下车查看车辆情况,没有拉手刹,车辆顿时在公路上滑行。王世祥立即冲刺多米,追赶滑行的汽车并拉住了手刹,避免了一起事故发生。这时,王世祥才发现汽车后排还坐着两个小朋友,要是车子没有刹住,那后果不堪设想。随后,王世祥悄悄的离开现场继续送餐,也没有跟同事提及此事。


  


  王世祥救人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流传,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抖音号也进行了转发,数百万网友为他点赞。东区人民政府授予王世祥“见义勇为公民”称号,表彰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帮助别人,挽救生命财产的行为。美团外卖总部授予王世祥“模范骑手”荣誉称号,奖励1万元;美团外卖攀枝花站也奖励他1万元,并号召全体外卖小哥向王世祥学习。


  “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和鼓励。”王世祥说,今后会继续从事外卖工作,若遇到类似的情况,还会挺身而出。


  ——百车让行善举温暖一座城。


  市民的公德素质既是一把标尺,衡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宽度;也是一个温度计,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


  11月27日18时许,市“”消防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来电:东区金海世纪城小区一高层居民楼发生火灾,需要消防力量尽快到场处置。


  攀枝花大道消防救援站驾驶员、三级消防士何智伟对记者说:“当时我正驾驶消防车进入巴斯箐隧道,看到前方车队已经排起长龙。我们驾驶的消防车车身在8米左右,差不多要用半个小时才能驶出隧道。”


  正在这紧急时刻,上百辆汽车不约而同向道路两旁“散开”,为消防车辆腾挪出足够的行驶空间。“司机朋友们让出的‘生命通道’,为我们争取到8分钟通过巴斯箐隧道的宝贵时间,我们看见了高素质的攀枝花人,这比冬日的暖阳更温暖人心。”何智伟说。


  当晚,攀枝花百车隧道让行的视频迅速引燃
  “消防指战员:我掏手机的速度都没他们快。“


  “文明的城市,文明的人,给攀枝花点赞。”


  “文明创建有你、有他,更有无数人的参与!攀枝花棒棒哒!”


  ……


  市民邱健说:“今天打开手机,朋友圈里全是攀枝花车辆让行消防车的视频,这样的文明之举就发生我们身边,我感到攀枝花除了有阳光传递我们温暖外,还有许多文明的攀枝花人传递我们温暖。”


  乡村振兴硕果累累沁人心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东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景图。


  ——“农文旅体养”融合发展,银江镇首届丰收节开幕。


  鼓声震震如骤雨,激昂响亮;仓满廪实庆丰收,振奋人心。9月17日上午,在一片喜庆锣鼓声中,东区银江镇首届丰收节拉开了帷幕。

 


  此次丰收节活动主要是基于“一村一品一特色一亮点”打造,为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共奏乡村振兴新乐曲的一次有益探索。“这是我们种植的芒果,个大皮薄,味道很甜……”弄密村村民吴自彬一边给游客介绍自家的特色产品,一边告诉记者,丰收节活动不仅帮助他们卖出了农产品,还提高了弄密村的知名度,“希望以后能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同时,弄密村紧抓时尚风口,开展了“彩绘墙面行动”。请来专业绘画人员彩绘墙面,先后用了多斤颜料,调制了多种颜色,采用写意手法艺术创作彩绘46幅,面积达多平方米,都是庆丰收、孩童玩耍、荷花绽放等农村的日常生活场景。


  中秋国庆期间,0余名游客涌进银江镇弄密村游玩时,惊奇的发现,印象中的农村灰白墙面出现了一幅幅彩绘画面。“弄密村的彩绘墙面很有特色,充分体现了美丽乡村的元素,简直就是新农村的一张名片。”家住炳三区的彭先生感慨地说。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11月24日,东区银江镇7个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正式挂牌运营,东区村、组两级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颁发股权证书份。它标志着东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后,我们村名村民都是股东了。”沙坝村村委会副主任张伟笑着说,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不仅整合资源、激发活力,而且扭转了以前村民各自为战销售农产品、跑运输、揽工程的无序竞争局面,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村民还能享受分红。


  ——东区最大农产品分拣中心开仓,首日发送芒果25万斤。


  银江镇地处在建的银江水电站旁,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而且还有一些空置的厂房。怎样才能盘活资产,增加群众收入呢?银江人算了一笔巧账:用土地置换的方式,把闲置的厂房“腾笼换鸟”,“变”成分拣中心。下一步,将再“变”出一个深加工中心。

 


  银江人说干就干,改造厂房、修缮楼房、修补道路,忙得不亦乐乎。不到两个月时间,分拣中心的硬件设施就全部到位。与此同时,搭建销售渠道、确定质量分级标准和人员培训等配套软件也在同步进行,且进展之快,超出所有人的预想。线上加盟中国推介(攀枝花)直播基地,成为攀枝花市首批进入中国推介供应链体系的本地品牌;线下打造分拣中心、深加工中心,以“集合周边辐射全国”的理念,积极统筹进军一线城市、大型超市等。


  8月17日,东区最大的农产品分拣中心开仓,首日发送凯特芒果25万斤到北京、大连等地。


  ——1辆重型货车开出乡村振兴新道路。


  以前,运输市场有“三怕”:工矿企业怕产品无法及时运输,物流公司怕市场无序发展引发矛盾,货车车主怕跑运输收不到钱。如今,银江镇充分发挥周边矿石企业多、矿产品联运市场潜力大的区位优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走出一条“强组织、转方式、兴产业、共富裕”的新道路,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现在,运输市场呈现“三不愁”:工矿企业与物流公司对接,不愁产品运输;物流公司与企业、货车车主签协议,不愁运费结算;货车车主每天根据自身情况报名排队拉货,不愁没有货源和收不到运费,工业企业物流运输形成了良性循环。


  “由于货运量相对稳定、物流公司准时支付运费等诸多利好叠加,村民们经营货车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购买四桥、六桥重型货车跑运输已成一种普遍现象。”双江社区运输协会工作人员柴宗莉介绍,截至目前,已有1多辆重型货车在银江镇18家物流公司(协会)的规范管理下,每天行驶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货车车主刘师傅说,“每个月跑下来,拿到手的有1万多元,心里踏实,划得着。”


  ——年彝族村寨的星空能“讲故事”。


  


  睡在夜空下,徜徉花海中,耳闻蛙鸣虫啁,眼望满天星斗……在位于阿署达村的故事里星空露营地,来自市内外的游客享受着在城市里难以寻觅的静谧和安宁。


  银江镇阿署达村是城市近郊的彝族村寨,有着多年的历史。过去,当地的经济支柱主要是农业,村民收入单一。近年来,阿署达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创建了自己的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故事里”,多名村民,人人是股东。


  阿署达村的许多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吴登科是阿署达村一组的村民,他现在有着“老板”“股东”“打工人”三重身份,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吴登科对自己的“三重身份”作了解释:因为自家种芒果,每年收成还不错,所以自己是芒果“老板”;因为在村里的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有股份,所以自己是“股东”,能分红;现在自己在星空露营地工作,所以也是“打工人”,每月有0多元的“工资”。而村里像他这样有着“三重身份”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阿署达村的“小目标”是建成全国知名的明星村。“小目标”不“小”,阿署达村“勾勒”的,是一篇文旅融合的“大文章”。

分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