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共建公共文化乐享幸福东区 [复制链接]

1#

“快走,到竹湖园唱歌去。你也可参加广场‘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我们很开心。很感谢*府组织这样的活动。”这是攀钢集团生活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退休幼教老师说出的一句心里话,也是她退休后乐享的生活。

年6月17日,以“学*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及“攀枝花市东区第十三届社区艺术节”为主题开展的“颂歌献歌*,奋进新时代”合唱比赛决赛在东区文化馆圆满结束。参赛的炳草岗街道代表队获得一等奖;获得二等奖的是机关一队;三等奖的获得者分别是炳草岗街道湖光社区、银江镇华山村、瓜子坪街道;优秀奖是东华街道;、机关七队、弄弄坪街道、机关四队、银江镇五道河村、炳草岗街道紫荆山社区。

年6月29日—7月19日,为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重温*的光辉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三线精神,由东区区委宣传部、东区文化馆、东区公共图书馆承办的在区文化馆展览厅举办了“红船颂”——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东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这些活动的开展和成绩的取得是近年来,攀枝花市东区区委、区*府着力打造以“区域文化高地”为目的,实施“文化强区”的新战略,新观念模式,坚持*府为领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不断完善的文化实施网络,整合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探索出“以*建为引领,以*府、企业、社会组织‘三驾马车’为支撑”得“1+3”协同创建模式,创建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是先进文化理论研究、精品创作、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文化传承、农村文化等文化高地。为避免*府大包大揽公共文化服务、出现供给盲点,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等现象,东区突出*建的*治方向和核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三架马车”为支撑的“1+3”协同创新模式,努力做到*建引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建立组织嵌入机制、*建精神注入机制、文化阵地拓展机制,主动打破公共文化主导性、公益性的局限,从供给制端发力,释放市场活力,突破*府“缺资金、人才、场地”的工作瓶颈。

与传统就*建做*建、就业务谈业务思维不同,在创建初期,东区就宣明地明确以“*建引领、群众主体、*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原则,依托“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员联系家庭”的基层*建格局,打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探索成立*府、企业、社区合力共建的“文化联盟综合*委”,在商圈、写字楼等重要场所开辟*员会客厅、*组织书记驿站、*建书吧、书柜、书角、书屋,打造*建特色“书香文化”,凝聚“同为文化人、共建文明城”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已覆盖30多家非公企业,余名职工。

为在开展*的建设的同时,将精神文化学习的内容纳入“三会一课”“*员学习日”“主题*日”,通过“忆*史、感*恩”“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利用“学习强国”“天府先锋”等新媒体组织*员集中学习;邀请优秀*员、*员积极分子进社区、小区讲*史,*课,入家庭讲授“微*课”,同时开展先进事迹宣讲“坝坝会”“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整个流程。指导景区、星级酒店设计与城市景观相融合,与城市历史文化相承接,与市民欣赏习惯相契合的公共广告10处。再就是围绕康养*建、农民工*建、*地共建*建、企业联盟*建四大特色开展工作,以社区(村)组织、社会团体为重点,织密*建引领公共文化的工作网络,指导街道(镇)组建“一街一特色”的文化队伍,充分利用*建阵地,文化阵地组织10个非公有企业、社区(村)*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日,鼓励企业职工在街道、社区挂职锻炼,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作,促进社区、企业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

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的需要,充分调动、激发大家的积极性,积极筹办展现攀枝花开发建设中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大型文艺演出《花雨金沙》,承办书写“花的诗意、城的美誉”的攀枝花诗歌大会,承接突显巴蜀文化的川江花语等大型剧目。指导社区组织群众逢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大型演出及各类活动余场,惠及人数达50余万人次。在全市率先开展“川剧文化进校园”试点,文化馆老师走进校园,先后招生余人次。

结合“三线建设”“三线精神”“传承三线”的课题,让东区成为“三线红色”文化体验目的地和鲜活体验地。完成东风三线主题广场等文化广场打造,依托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设立兰尖、向阳、枣子坪、阿暑达等微博馆群,同时免费向市民开放。整合阅读资源和服务功能,初步构建以东区图书馆为总馆,以街道(镇)、社区(村)全覆盖,并在户外歌德机、数字化平台上架三线文化书籍、本地艺术家创作作品等。紧紧围绕“三线建设”主题,顺应文旅融合大趋势,谋划“三线红色旅游”篇章,围绕“七户人家一棵树”,全力推进“一棵树,一本书,一个项目,一个博物馆”的“四个一”工程,打造“重走矿山路”“三线精神体验项目”;开发“体验三线红色文化,感受激情燃烧岁月”精品旅游线路,“渡口记忆”三线文化特色商业街区等文旅项目。通过文化元素的植入,充分展现了攀枝花建设时期的生活、工作场景,宣传、传承三线建设精神。

通过以*府、企业、社会组织“三驾马车”为支撑得“1+3”协调联动创建,东区目前已建成文化站55个,社区(农家)书屋47个,藏书量已达25万余册,建成室内文化活动场所面积2.6万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场地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标准体育场馆个、非标准体育健身场地个,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达1.53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联动探索的共创共建模式,大力地鼓励了大型企业提供闲置场地与*府共建共享。先后建成了大渡口街道—攀钢大渡口退管所、密地街道—攀钢冶建机电公司等共建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文化中心10余个,提供各类资料图书3万余册、各种设施设备0余台(件)。在降低企业负累的同时,有效地盘活了闲置要素,使用率、共享率实现双提升。探索公共文化设施整体社会化运营新模式,新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拟在开馆前进行整体服务外包,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市场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新格局形成。

*府与社会组织积极的参与,在场馆、资金、培训等领域互助合作,以*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文化服务与产品进入供给体系。截至年5月,东区已有古筝协会、炳草岗群众文艺交流协会等社会组织余个,常年活跃的群众文化队伍余支,并在社会组织的参与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余场次。

文:胡跃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