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十三五以来民政立足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高效保障了4万余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兜牢脱贫攻坚之底,养老服务业实现从“有没有”到“组合化”“全龄化”“标准化”“多样化”“智慧化”的跨越式转变,六大特色社区建设构建起平安和谐、便民利民、文明祥和、民主法治、环境优美、组织健全的基层高效能治理体系,民政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政工作的年,一路崎岖,一路凯歌。
这一年,是收官之年、闯关之年,也是攀枝花民政人砥砺前行、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和新时期民政工作重点、奋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之年,更是民政人聚焦加快“两城”建设、书写下浓墨重彩的民政答卷之年。一年来,民政工作者聚焦特殊人群,用情用力保民生。城市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年的元/月提高为元/月,居全省第七位,农村低保标准由元/月提高到元/月,居全省第10位;开展的“阳光童行”喘息服务和重大疾病一次性医疗救助等儿童关爱服务季“七大行动”,打造了具有攀枝花特色的“阳光童行”品牌,有效解决了全市约2万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生活、就医、就学、监护、安全等问题,提升了未成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群众满意度,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实施的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政策,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60元/人月逐年提高到元/人月,为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78万元,累计为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万元。
一年来,民政工作者聚焦群众关切,全力推动基本社会服务跨越式发展。推动出台的《攀枝花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投入万元用于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改造、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夯实了全市养老服务业基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9家,实现城乡全覆盖,民办养老机构33家,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40张,较年增长33%。全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初见成效,依托西区格里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攀枝花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助推西区与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研究中心签署《关于推进攀西地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示范工作合作备忘录》,从高端智库、创新基地和成果转化等8个方面开展合作。
一年来,民政工作者聚焦基层治理,各项社会事务管理走上绿色、便民、互通发展道路。村级建制调整重大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共减少村(社区)个。其中,减少村个,减幅34%,完成省定任务的%;减少社区29个,减幅22%。调整后,全市共有村(社区)个(村个、社区个),实现村规模调大、布局调优、实力调强、服务调好、队伍调活、机制调新预期目标。统筹基层治理,全市具有“平安和谐、便民利民和文明祥和”等六大特色的综合性高水平社区28个,实现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全覆盖。实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东区东华街道和阳城社区等6个社区成功申报为年全省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争取到试点资金万元。西区杨家坪等4个社区成功申报为年省级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争取到资金万元。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尚,出台清明期间防火灭火和安全生产十项举措,狠抓祭祀用火管理,全市公墓祭扫实现“零燃放”。
一年来,民政工作者众志成城战疫情,唱响“民政力量”最强音。在坚决打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攻坚克难不退缩,迎接挑战不彷徨,发动社会组织90家、社会工作者人次、志愿者13.5万人次共抗疫情。建立驻点派驻协防制度,拉网式排查安全隐患,“一老一小”机构封闭管理,严防死守,全市民政服务场所“零感染”。市慈善会接受社会捐赠资金.08万元、物资39.5万件,依法依规使用资金.79万元、物资29.8万件,有效缓解全市疫情防控物资紧缺困难。
过去的一年,是攀枝花民政人奋发有为、取得辉煌战果的一年,也是应对挑战、提升斗争本领的一年。
展望“十四五”,全市民政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聚焦特殊群体关爱、聚焦群众关切,聚焦加快“两城”建设,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单一的现金救助向多维度保障转变,从供给侧发力,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民政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助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